书法字帖
位置:首页>> 书法字帖>> 魏晋书法>>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楷书 2024-11-19 13:02:41

《姚伯多造像记》亦称《姚文迁造像碑》,《姚伯多兄弟造成石文像》。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于北魏太和二十年 ( 公元 496 年 ) ,正书。高1.30米,厚0.30米,宽0.72米,顶座均失,榫迹尚存,四面雕刻。1936年迁置耀县碑林,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它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碑四面刊刻,正面现存624字。有碑阴,笔画细瘦,别具丰神。此碑为道教造像碑,造像记写、刻很特别,其用笔有方有圆,有藏有露。书体楷中兼隶意,形体结构也与一般楷书、隶书迥然有别,字形大小、斜正变化十分自由活泼,显得古朴稚拙。但又能拙中见巧,巧中寓拙,而别具一格。造像记的撰书者可能出自下层粗通文墨的人所为,故别字很多。从刻石中许多行款不齐、大小参差的情况来看,似未曾书丹而直接用刀代笔刻在石上的,显得非常自然谐调,得天然的意趣,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一种奇物的个性,是北朝书法的异品。于右任曾将此碑与《广武将军碑》、《慕容恩碑》一起推崇为“秦中三绝碑”。  

附录:

北魏姚伯多道教造像碑主尊之名考辨

李 凇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于北魏太和二十年 ( 公元 496 年 ) ,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它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的资料已两度发表,第一次是 1965 年的《考古》杂志,刊有“耀县石刻文字略志” , 介绍得很简略①。第二次是 1987 年的《考古与文物》杂志,刊有“耀县药王山的道教造像碑”一文,介绍得详细一些②。两次介绍都忽略了——或者说还没有解决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 姚伯多造像碑的主尊之名,即姚碑到底供奉何神?

“耀县石刻文字略志”在介绍姚碑时,仅摘录了该碑发愿文中一小段核心文字,曰 : “太和廿年 (496 年 ) 九月四日,姚伯多、伯龙、定龙兄弟为七祖眷属敬造皇先君文石像一伛”。再无它文③。这里,姚伯多实际上己经说出了他造的神像的名称,只是我们不熟悉它,需作一番推敲。

“耀县药王山的道教造像碑”一文,对该碑介绍得较为详细,并附录了全部发愿词。其文首先对姚碑神像之名进行了推敲,称:

“龛正中造‘皇先君文'之像。‘文'为何人,不可考……姚氏对‘皇先君文'之像,备加推崇……文,戴道冠,聃耳长颈,衣着不显。双手置于腹前,作结跏趺坐状……《续修陕西省通志稿》仅收姚碑之正面发愿词。其附记中把‘皇先君文,说成‘正面刻佛像'等语,显系有误”④。

依上之意,姚碑主尊为“皇先君文石像”,进而,为“皇先君文”,即“文”者。果乎 ? 先说识字。北朝碑刻之字,颇多难识,其原因在于随意添加笔画甚至改变字形。此碑所谓“先”字即为一例。为碑文“皇先君文石”五字之中,唯所谓“先”字颇为可疑。按其实际笔画,该字写作“ ”,字体为楷兼隶。大概是因为字形上近似“先”字,两次介绍都读作了“先” ( 我在一篇文章中也审读不细,未对原碑,沿用此说 ) ⑤。

“ ”是何字 ? 我认为是“ ”,即“老”。

“老”字在北朝碑刻中通行两种写法,一为“ ”,一为“ ”。后者“ ”字由两字组合而成 :老人。《颜氏家训杂纂》云 : “先人曰老”。今存北朝碑文字,凡‘' ”字皆读作老。日本著名汉字书典《角川书道大字典》列举了五块北朝碑文及墓志 ( 即北魏张猛龙碑、李壁墓志、张宁墓志、东魏王偃墓志、北齐刘碑等造像 ) ,五例中均将“老”字写作“ ”⑥。笔者在陕西临潼县博物馆的一块造像碑上,也发现了这个字,即北魏孝昌三年造像碑。该碑主龛为道像,持扇,戴道冠,着道袍。主龛右侧刻有字一行,上端已残,其后为“太上 君一躯”,当为“太上老君”无疑。另一例为西安碑林藏北周铸马仁道教造像碑,碑文称“敬造石老君像一区”,“老”也是这样的写法。隶书或楷兼隶的书体上,较为随意的手书“人”字常被写作“ ”或“ ”,捺上再加二笔或三笔。这种写法一直延续至今,被认为是“人”字不规范的一种常用写法,我们都很熟悉,不用多辩。因此,姚碑之“翘”字即为“ ”字,姚碑主尊应为“皇老君文石像”,而非“先君”。

“皇”者,君主,即太上。《汉书》四四《淮南厉王传》薄昭与长书 : “大王不察古今之所以安国便事,而欲以亲戚之意望于太上,不可得也。”颜师古注“如淳曰 : 太上,天子也”⑦。鉴于此,“皇老君”即可解为“太上老君”。这和临潼孝昌三年造像碑的主尊是一致的。

那么,“文”字又作何解呢 ? 我认为有两种解释可供选择。

其一,它与“释迦文佛”一同有关。释迦牟尼,梵辩证 Sakyamuni, 又译释迦文尼,再略为释迦文、释迦、释氏。《太子瑞应本起经》上注曰 :“释迦文,天竺语,释迦为能,文为儒,义名能儒。”显然:“ 释迦牟尼”是更准确的音译。“释迦文”的译法大概是考虑到了“文”与“儒”的内在联系而兼有义译成分的音译词。在南北朝的佛教造像中,常用释迦文佛一词。如梁“普通四年释迦立像完”云 : “弟子康胜发心敬造释迦文石像一躯”,而其它一些造像碑中又常略作“释迦像”一躯。看来,“释迦文像”和“释迦像”是相同的意思,“文”字或为可有可无之字。既然,释迦文像即为释迦像,那么“皇老君文石像'‘不就是“皇老君石像”吗 ? 道教徒仿照佛教徒的做法,给太上老君的名字添了一点“文儒”的尾巴。如同“释迦文”之“文”字不必追究一样,“皇老君文”之“文”亦无须追究。

还有一种可能性我认为更有道理,即“文”字作其本意解。“文”之本意为彩色交错、花纹、纹理。《礼·乐记》 : “五色成文而不乱。”《易·系辞》下 : “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既然“文”由五色成,“文石像”不就是彩绘之石像吗 ? 考姚碑主尊原物,三位主尊坐像与四位胁侍立像均极简陋,主尊之五官轮廓尚能看清,但四肢与躯体非常简略,各以一凸起的圆条状形体表示。就浮雕艺术的造型语言来说,似乎是不能再简单了。考察造像的现状、造像与完底石质的关系,我们可以相信,原物并不是因为残损而至于如此的。换言之,现存物与原初物不会相差太远。然而,姚氏家族对如此简陋的造像,评价却是出乎意料的高,其发愿词对本尊造像赞曰:

“营构装饰极工匠之奇雕,隐起形图 若真容现于今世,倚错尽穹项之制,修来清颜有若真对。”“神像功就,于兹有缘,安所仁理,不垂不偏,其图玉莹,绮 交连,既建岳峙,与山齐连。”

姚氏的评语与实物差距很大,如何理解这一现象 ? 我认为,存在着一个补充环节:彩绘。造像之不足,由绘色补之。千五百年后之今日,色彩脱尽,我辈所睹,谅非原色也。

在雕塑上进行彩绘,是中国雕塑史上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的做法 ( 古希腊、古埃及亦然 ) ,远者如地下之秦汉陶俑,近者如地上之莫高窟泥塑和云冈石刻,均为塑(雕)绘结合。从姚伯多碑碑侧的浅浮雕供养人像的凿造情况看,姚碑的工匠完全具有东汉画像石工匠一般的技巧,但在凿造高浮雕 ( 主龛像 ) 时却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术,他们当然会运用传统的方法,在粗糙的石形上进行彩绘,甚至还可能敷以薄泥后再彩绘( 这是北朝部分佛像的做法 ) ,以达到“若真容现于今世”的造像要求。这就是彩绘石像——文石像。

因此,我认为,所谓“皇先君文石像”并非一位名叫“文”的“皇先君”像,而是太上老君的彩绘石像,这就是姚伯多造像碑的主尊。如果以上推沦成立,我们就找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太上老君像 ( 魏文朗造像碑虽然年代比姚碑早,但其道像的身份却未明确——参见笔者另文⑧ ) 。

还有一例可以侧面支持本文的论点。 1958年在陕西彬县出土了一件彩绘石道像,该像高43 厘米,道像为坐形,右手执扇,左手已残,头戴道冠,身着双层翻领道袍,腰束带。背后刻有荷花纹头光及火焰纹,两侧各有一花朵,像下方为二马⑨。石像通体彩绘,面部为桔色,头发为白色,道袍为蓝色,荷花为红绿二色交替,马为黑色,火焰纹为桔红色。石像背面及两侧均有刻铭,其中有“开皇三年”和“白显景造道像”等字⑩。此像的凿造时间 ( 开皇二年为公元 583 年 )距姚伯多造像碑不到一百年,彬县位于关中之西,耀县位于关中之北,两地相距也不远。由于历史的原因,白显景造像得以保存彩绘,可作为我们认识姚伯多碑的参照。或者说,白显景描上的鲜艳色彩,即应是姚伯多碑的原型。

注 释:

①③耀生“耀县石刻文字略志”,《考古》月刊 1965 年第 3 期,第 134 页。

②④韩伟、阴志毅“耀县药王山的道教造像碑”,《考古与文物》 ,1987 年第 3 期,第 18 页。

⑤李凇“关中一带北朝道教造像的几个基本问题。”载《美术史研究》,岭南美术出版社待刊稿。

⑥ ( 日 ) 伏见冲敬编《书道大字典》,角川书店刊,东京,昭和四十九年,第 1781 页。

⑦《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第 566 页。

⑧李凇“北魏魏文朗造像碑考补”,《文博》双月刊, 1994年第 1 期,第 52 页。

⑨笔者曾在一文中将此像中二马误为二驴,见“一块北魏羌族的道教造像碑”。《中国道教》1994 年第 3 期,第 32 页。

⑩王仁波主编《汉唐丝绸之路文物精华》,第 156 页,龙出版 ( 香港 ) 有限公司, 1990 年。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标签:北魏,姚伯多造像记
0
纠错

猜你喜欢:

  • 品名:宋拓大观帖(一) 西晋武帝谯王帖分类:法帖作者:司马炎书体:行草书数量:一幅语言:汉文释文:比得谯王书。有欲仙语。吾答之如别。卿前云宜卿。谯王参之于众。云公书卿。私书君。辄从众。以吾观之。宁当许
    2023-12-16 16:32:50
  • 品名:清花蹊女史册页 𬸪鸟分类:绘画作者:迹见泷时间:明治四年(1871)数量:一幅藏品尺寸(公分):23.5x32.4;
    2024-09-13 15:09:51
  • 品名:三希堂法帖(十五) 宋米芾书王略帖分类:法帖作者:米芾书体:行草书数量:一幅语言:汉文释文:百五十千与宗正争取苏氏王略帖。(右军)。获之。梁唐御府跋记完备。黄秘阁知之。可问也。人生贵适意。吾友觑
    2022-08-05 22:18:06
  • 品名:大观帖(八) 晋王羲之月半哀感帖分类:法帖作者:王羲之书体:草书数量:一幅语言:汉文释文:月半哀感。奈何奈何。念邑邑。罔极之至。不可居处。比日何似。痺差不。悒悒。力知问。王羲之顿首。藏品尺寸(公
    2023-05-21 21:26:04
  • 品名:明唐寅随笔(三)册分类:法书作者:唐寅书体:行书数量:一册:十四开(本幅十四开,每开二幅,末开一幅,合计十四开二十七幅)语言:汉文释文:溪风凉引过桥南。径草蒙茸雨露贪。九夏苦当小暑末。一身忧佩大
    2021-02-05 14:11:51
  • 品名:清王翚恽寿平合笔山水 荷亭心赏分类:绘画作者:王翚时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数量:一幅藏品尺寸(公分):19.3x11.5;
    2023-04-25 08:41:13
  • 品名:民国杨守敬行书六言联轴分类:法书作者:杨守敬书体:行书数量:二轴语言:汉文释文:山下云连山上。溪西水接溪东。宜都杨守敬。藏品尺寸(公分):80.6 x 17.4;全幅:120.6x25;
    2022-03-17 19:02:01
  • 品名:清王原祁仿宋元人山水 石磴悬流分类:绘画作者:王原祁数量:一幅藏品尺寸(公分):43.5x35.4;
    2024-09-10 08:35:34
  • 小黄门谯敏碑,纵:32.2厘米,横:38.85厘米不等,朱翼盦及家属捐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为宋翻刻明拓本,十三开半跋一开半。黄易鉴藏,题签、题跋并钤“黄小松珍藏印”。碑立于汉中平四年(187年)。
    2024-09-14 10:11:17
  • 品名:秘阁帖(七) 南朝梁萧子云舜问帖分类:法帖作者:萧子云书体:楷书时间: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数量:一幅语言:汉文释文:梁萧子云书。舜问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汝何得有夫道。舜曰
    2022-02-18 20:34:30
手机版 书法字帖 字帖网 www.zitiewang.com